特稿

  • 物质丰富与非物质主义文化

    卢风;

    农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反物质主义的,也是虚伪的。农业社会的礼法制度保障了统治阶级——劳心者的种种特权,特别是拥有足够供其奢侈消费的物质财富的特权,而众多劳力者只拥有勉强能维持生存和繁衍的生活资料。经济史学家克拉克用大量历史资料证明,在1800年之前,劳力者的物质生活没有超越非人动物。但是,农业社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这种破坏应归咎于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及其发动的战争等。工业文明才使人类经济活动超越了“出生率必须等于死亡率”这一自然法则,使物质财富开始涌流,并开始让广大劳动人民也享受到了物质文明的成果。工业文明孕育了物质主义文化,但是其所主张的“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实际上,物质主义文化并不是不可超越的永久性文化。英格尔哈特等人长期的价值观调查和研究表明,当经济长足增长,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未曾感受到生存危机时,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会转向后物质主义。所谓后物质主义也就是非物质主义。该研究表明,物质丰富是超越物质主义的必要条件。非物质主义文化可为绿色创新、绿色生活方式等提供心理动力,也更有利于和平的维护及社会公平的实现。

    2025年03期 v.25;No.11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生态文明研究

  •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依据、问题研判与建设愿景

    程明月;杜仕菊;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要求,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数字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如下:具有马克思批判资本生产力逆生态的理论依据,符合人类文明数字化与生态化转向的现实依据,以及遵循“生态化—技术化—制度化”的价值依据。当前数字技术及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发展之中,亟需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问题研判:重视数字技术自身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审思数据拜物教带来的生态风险,防范算法机制带来的生态非正义。对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开创一条不同于数字资本主义绿色转型的保护道路,具体包含以下目标:建立新型绿色生产关系的筑基目标、培育数字生态文化的塑魂目标以及创新数字生态技术的固本目标。

    2025年03期 v.25;No.111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目标、范围与逻辑

    贾韶琦;

    《立法法》2023年新修订后,“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地方立法话语。地方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立法的实现有赖于文明建设的价值性与生态的综合性达成统一,由此引申出立法目标之问、立法范围之问与立法逻辑之问。生态文明不是独立的文明形态,而是工业文明的再发展,因此立法目标应是促进和保障工业文明的生态化。立法范围可作层级区分,从狭义上讲,是指形式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在此基础上囊括环境资源地方立法与地方生态立法即为广义;进一步包含非生态环境领域地方立法的生态化即为最广义。立法逻辑的确定应基于生态整体与地方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个关系展开,确保“地方性”的合法表达,弥补地方上对“两山”理念的认知懈怠,同时正视立法竞争现象。

    2025年03期 v.25;No.111 23-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建构国家认同的使命、功能与进路

    姚晓娜;

    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对世界秩序“国家框架”体系的挑战,深化对“美丽中国”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理解认同,践行培育公民国家意识的国家公园理念,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应当肩负国家认同建构的使命。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系统保护具有维护生态安全、提供全民公益性生态福利、满足公民美好生活需求、增加公民对国家的安全感与依赖感的功能。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代表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象征,国家公园建设促进公民自然审美和国家想象的认同能力。国家公园的自然遗产精华彰显中华文明,自然遗产保护激发公民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文明自觉。国家公园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追求生态价值,承担人类生态责任,赋予国家以绿色道义力量,增进公民对国家道义的赞赏。国家公园建设应服务于现代国家建设,通过提升国家公园的生态福利供给能力,构建国家公园的文化传播体系,依托国家公园开展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等促进国家公园的国家认同建构功能的发挥。

    2025年03期 v.25;No.111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研究”系列工作坊纪要

    郇馨丛;高泽;

    <正>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媒介、路径、机制及其经验研究”(2022JZDZ011)于2022年4月获准立项后,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术专题研讨活动,尤其是在2023年4月至2025年4月期间,课题组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及其研究所关涉的重点或相关议题组织了八期学术专题工作坊。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山东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哈佛大学、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等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讲解讨论,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2025年03期 v.25;No.111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环境哲学研究

  • 《淮南子》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探析——基于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视角的阐释

    谢阳举;周名人;

    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引发的生态危机,罗尔斯顿提出了自然价值论,主张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优先性,强调从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中心的伦理转向。从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视角来看,《淮南子》中蕴含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与现代生态哲学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淮南子》构建了以“道”为本体的生态世界观体系,为当代生态哲学提供了东方思想资源,其生态整体性思维与非人类中心立场,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融通东西方生态思想,可为全球生态治理开辟更具包容性的伦理路径。

    2025年03期 v.25;No.111 5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 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的出场语境与当代观照——基于《资本论》文本探赜

    王维平;李穆清;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新陈代谢”范畴阐述了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的复杂动态过程,指出资本主义在人和自然间的“新陈代谢”联系中催生出“无法修复的断裂”。马克思指称这种人和自然间不合理的物质变换会招致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现象为“新陈代谢断裂”,这是资本原始积累中产生的一种反生态性的“城市病”。“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是马克思对社会生态学领域的思考与关照,澄明了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解放和生态革命间的有机联系。本文依托马克思《资本论》文本及其手稿,理顺内藏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态理性,考察“新陈代谢”范畴的内涵与“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在《资本论》文本中的出场语境,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逻辑及其对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镜鉴意义。

    2025年03期 v.25;No.111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 马克思晚年走向“去增长共产主义”了吗?——驳斋藤幸平的一个新论断

    李素琴;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日本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斋藤幸平在最新的研究中提出了“马克思晚年走向了‘去增长共产主义’”这一颇有冲击力的观点,并在结合马克思晚年生态学笔记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重读的基础上阐发了“去增长共产主义”的核心特征和实现路径。斋藤幸平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去增长”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对话空间,丰富了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研究。但是,他的“去增长”解读存在对马克思思想多重的误读。在历史观上,斋藤幸平认为马克思曾持线性“进步主义”历史观,对马克思早中期的思想进行了误判;在资本主义致贫问题上,他主张从“人造稀缺性”的角度重新理解资本主义的致贫机理,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在共产主义实现路径上,他寄希望于进行劳动形态变革的社会自治方案,忽视了所有制这一根本问题。这些误读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共产主义理论构成了挑战。为厘清马克思的本意,有必要对这些误读作出澄明。

    2025年03期 v.25;No.111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环境史研究

  • 多物种影像民族志:内在依据、影视资源与规范建构

    彭涛;顿山;

    多物种影像民族志是多物种民族志和影像民族志相交叉形成的一种研究取径。它既指那些呈现和反映多物种共生性的影像民族志,也指一种借助影像手段探究人与非人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多物种影像民族志的内在依据是人类学的影像传统、电影学的生态转向以及两个学科的相关影像实践。检视已有的影视作品,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都为其提供了值得研讨、参考和借鉴的影视资源。在实践层面上,多物种影像民族志因其学科间性,既要遵循影视作品的制作规范,也要符合人类学的研究规范,形成一套基于田野调查、遵循生态原则以及与人同在的多物种叙事模式。

    2025年03期 v.25;No.111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林业史研究的可行性与路径

    闫德宇;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为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工具与方法,也引发了关于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的再思考。在林业史这一高度依赖材料整合、时空建构与跨学科联动的研究领域,AI的语言处理能力与结构生成能力显现出高度契合。然而回看实际应用路径,却发现多停留于辅助层面,难以深入知识构建与解释环节。林业史研究所面临的材料分散、逻辑断裂与因果梳理困难,恰是AI介入的关键场域,也因此暴露出生成模型尚未形成稳定机制的现实缺口。问题不在技术能力之不足,而在于结构路径的未被确立。从材料处理到结构建构再到历史解释,唯有在人的主导下建立清晰分工与协同机制,才能使生成模型真正嵌入史学工作流程,成为推动林业史研究深入发展的有效力量。

    2025年03期 v.25;No.111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书评、书讯

  • 《读懂生态文明》于2025年5月出版

    <正>清华大学卢风教授、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共同主编的《读懂生态文明:从理论到探索》一书于2025年5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追索最早使用“生态文明”一词的文献(已追溯到塞什陶伊1972年发表的文章);系统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分别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角度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注重跨学科研究,努力实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以及哲学的融会贯通;自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以丰富生态文明的理论内容。

    2025年03期 v.25;No.111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 生态哲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启迪——《生态哲学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方案”研究》评述

    王国聘;

    <正>一直以来,生态哲学(又称“环境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哲学分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和紧迫感,将历史上零散的、非主流的或服务于其他目的(如宗教、文学)的生态思想提炼、系统化、理论化,并置于现代生态科学认知和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追问自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自然等哲学问题。由于生态哲学提供的思想深度和伦理高度,挑战了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常常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

    2025年03期 v.25;No.111 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农业伦理学研究

  • 当代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困境与破解——基于应用伦理的视角

    义崇宽;胡玲;

    1992年,胡一胜首次提出农业伦理学这一概念,并将之定义为职业伦理,由此开启了当代中国农业伦理学的零星研究。2014年,当代中国农业伦理学正式诞生。10余年来,任继周院士及其学术团队积极推动当代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构建了“时”、“地”、“度”、“法”四维伦理框架和“系统耦合”理论为核心的农业伦理学体系,但未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农业伦理评估工具。从应用伦理学视角看,当代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存在三大困境: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伦理原则过于抽象;跨学科研究形式化,未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农业伦理教育匮乏,公众参与意识淡漠。基于此,破解当代中国农业伦理研究的困境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着力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农业伦理评估工具;深化农业伦理学跨学科研究,强化应用导向;大力开展农业伦理教育,推动大众广泛参与农业伦理实践。

    2025年03期 v.25;No.111 11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