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明月;杜仕菊;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要求,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数字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如下:具有马克思批判资本生产力逆生态的理论依据,符合人类文明数字化与生态化转向的现实依据,以及遵循“生态化—技术化—制度化”的价值依据。当前数字技术及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发展之中,亟需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问题研判:重视数字技术自身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审思数据拜物教带来的生态风险,防范算法机制带来的生态非正义。对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开创一条不同于数字资本主义绿色转型的保护道路,具体包含以下目标:建立新型绿色生产关系的筑基目标、培育数字生态文化的塑魂目标以及创新数字生态技术的固本目标。
2025年03期 v.25;No.111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贾韶琦;
《立法法》2023年新修订后,“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地方立法话语。地方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立法的实现有赖于文明建设的价值性与生态的综合性达成统一,由此引申出立法目标之问、立法范围之问与立法逻辑之问。生态文明不是独立的文明形态,而是工业文明的再发展,因此立法目标应是促进和保障工业文明的生态化。立法范围可作层级区分,从狭义上讲,是指形式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在此基础上囊括环境资源地方立法与地方生态立法即为广义;进一步包含非生态环境领域地方立法的生态化即为最广义。立法逻辑的确定应基于生态整体与地方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个关系展开,确保“地方性”的合法表达,弥补地方上对“两山”理念的认知懈怠,同时正视立法竞争现象。
2025年03期 v.25;No.111 23-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 姚晓娜;
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对世界秩序“国家框架”体系的挑战,深化对“美丽中国”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理解认同,践行培育公民国家意识的国家公园理念,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应当肩负国家认同建构的使命。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系统保护具有维护生态安全、提供全民公益性生态福利、满足公民美好生活需求、增加公民对国家的安全感与依赖感的功能。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代表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象征,国家公园建设促进公民自然审美和国家想象的认同能力。国家公园的自然遗产精华彰显中华文明,自然遗产保护激发公民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文明自觉。国家公园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追求生态价值,承担人类生态责任,赋予国家以绿色道义力量,增进公民对国家道义的赞赏。国家公园建设应服务于现代国家建设,通过提升国家公园的生态福利供给能力,构建国家公园的文化传播体系,依托国家公园开展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等促进国家公园的国家认同建构功能的发挥。
2025年03期 v.25;No.111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郇馨丛;高泽;
<正>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媒介、路径、机制及其经验研究”(2022JZDZ011)于2022年4月获准立项后,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术专题研讨活动,尤其是在2023年4月至2025年4月期间,课题组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及其研究所关涉的重点或相关议题组织了八期学术专题工作坊。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山东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哈佛大学、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等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讲解讨论,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2025年03期 v.25;No.111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